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原调研员马善祥发言时说,一名党员干部,只要你说到我们党就有感情,说到理想信念就有激情,说到服务群众就有真情,那么你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马善祥在西北工业大学为3500多名师生讲了一堂理想信念课,赢得了70多次掌声。
听了老马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中央是顶梁柱,基础也非常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要有千千万万像老马同志这样的优秀基层骨干,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好各项工作。
在重庆市江北区,有两家土家族风味餐厅,顾客盈门。每天中午和下午空闲时,餐厅员工就会穿着土家族服装跳起摆手舞,成为吸引路人驻足的一道风景。
这两家餐厅的主人叫杨勇。10年前,土家族青年杨勇离开老家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来到江北区谋生。在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区的协调下,杨勇办起餐厅,生意越做越红火。
“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区,是江北区少数民族居民最多的社区。4000多户常住居民中,有152户少数民族家庭,包括哈尼族、朝鲜族、蒙古族等16个少数民族成分。在这里,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区负责人说,为了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工校社区率先在重庆市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目前,工校社区建立了民族工作平台,健全了工作会议、走访联谊、扶贫帮困、维权维稳的社区民族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民族工作方法,开辟了改善服务水平问路、推广民族文化引路、开展维权活动开路、支持就业创业铺路的民族工作新路径。
从2010年开始,工校社区每年举办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微型企业培训班、民族手工艺技术培训班等,不仅将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带进社区,还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部分困难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工校社区每年举办的“最炫民族风”中秋茶话会上,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自编自演民族歌舞,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重庆市江北区生活居住着3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1.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近1.1万人。为了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近年来,江北区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美好家园。
观音桥街道办事处“老马调解工作室”,是江北区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一个窗口。
“老马调解工作室”是回族调解员马善祥专门接待来访群众的地方。“马”到成功、“善”于调解、“祥”和可亲,当地群众都喜欢这样解释马善祥的名字,这样的解释不仅很好地概括了老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能力,也包含了群众对他的赞誉。
老马从部队转业后就一直从事调解工作,一干就是30年。“只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真正用群众听得明白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解答和处理问题,才能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带着这样的理念,老马用心帮扶遇到困难的各族群众。对于生活在辖区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老马格外关心。时间久了,大家都把老马当成知心人,还在老马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活动,安心扎根重庆。
维吾尔族青年艾乃斯·喀迪尔在江北区居住生活了6年。从最初流动经商,到现在拥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固定售货亭,艾乃斯·喀迪尔不仅实现了经营模式的转变,而且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解决了住房、子女上学等难题。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艾乃斯·喀迪尔的生意好起来了,他对重庆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我是来重庆做生意后过上好日子的,我不能忘了那些关心过我的人。”带着这份朴素而真挚的感情,艾乃斯·喀迪尔从新疆和田老家运来哈密瓜送到养老院,购买书包文具捐给江北农村贫困学生,资助贫困大学生,还给市政清洁工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用实际行动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了生动的诠释。
如今的江北,呈现出各民族互融互帮互学、共享“全家福”的美好景象。2017年年底,重庆市江北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