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曾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后坪乡以脱贫攻坚为动力,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过去的“穷旮旯”“脱胎换骨”。
一是打通全乡内外“动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市民族宗教委及区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打通了出山“主动脉”江(口)后(坪)路和桐(桐梓)后(坪)路,把到武隆城区距离从100余公里缩短至60公里,从驾车3小时缩短到1小时左右。两条对外连接的柏油公路,让后坪有了便捷的进出通道,让“养在深闺”的山乡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对内“动脉”公路完成117公里,实现行政村、社、居民集居点通畅率“3个100%”和所有行政村通客车目标,10户以上的村民聚居点公路100%通达。同时,全乡常住人口住房保障率、集中供水率、动力电村组覆盖率、光纤到村覆盖率、集中居民点数字电视覆盖率、4G网络信号村覆盖率实现“6个100%”。
二是发挥“招牌”作用,让苗乡居民吃上“旅游饭”。充分发挥古色古香的天池苗寨和世界唯一冲蚀型“后坪天坑群”两大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引进300万元现金入股,将44户农户的寨民荒芜和闲置的田土林房10年经营权进行折价500余万元入股,与村集体、农业社集体资产资源合股联营,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寨民收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2019年,天池苗寨开寨迎客,当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股民分红50.8万元,多数村民领到数千元,最高的领到3.3万元。如今,天池苗寨是后坪的主要打卡地之一,成了武隆区乡村旅游示范点,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旅游饭”。
三是加大培育力度,“三万五园”成产业支撑。大力实施“三万五园”产业规划:即发展一万亩茶叶,一万亩中药材,一万群中蜂;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园、生态渔业园、高山蔬菜示范园、传统畜禽养殖示范园、水果采摘示范园。目前,全乡已实现每村有2-3个骨干产业,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100%。
2020年,全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6.6%,是2014年的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