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隆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运用“五个一”工作举措,助力区内4个少数民族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明确一个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产业振兴。区委统战部牵头制定《武隆区“民族发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计划》,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少数民族乡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4个少数民族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5亿元,油化(硬化)“四好”农村路143条589.46公里,新安装饮水管道961.3公里,新建电网线路40余公里,实现行政村通车率100%、人饮安全100%、电网覆盖100%、通讯信号覆盖100%;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近50家,发展甜柿、杨梅、高山茶等特色产业近10万亩,民族乡生产总值达10亿多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2.5倍;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获评“全市美丽宜居乡村”2个、“重庆最美乡村”1个,2020年文凤村获评“全国红色美丽村庄”。
深化一条路径,坚持“两山”理论,助力生态振兴。靶向武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户外运动和避暑休闲康养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目标定位,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大局,依托全区旅游业先发流量优势,做优民族特色旅游产业。贯彻深挖民族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康养一体、建成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2017年以来集中打造了少数民族乡“传统运动体验园”“田园综合体验园”“石趣体验园”“民族文化体验园”,及其配套民族特色民宿、特色餐饮设施,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获评“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旅游综合收入年均1100余万元。4个少数民族乡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近3万亩,森林覆盖率70%以上,建成“芙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坚持一个原则,凝聚人心共识,助力文化振兴。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中华文化为主干,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每年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班子成员均出席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开幕式,2021年开展了“奋进百年正芳华·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建成民族文化广场2个,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7人,“蜡染”“篾鸡蛋”等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田家寨仡佬族民俗博览馆”,设立了“木业吹奏传习所”“民族文化研习所”“木器传习所”,市级非遗传承人张麒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背篼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二等奖。2018年,石桥苗族土家族乡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0年,文复苗族土家族乡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搭建一个平台,引进高校资源,助力人才振兴。针对少数民族乡人才资源匮乏的劣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资源优势,搭建联络联谊平台,引进高校人才资源。建立了“专家智库”,聘请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遵义师范学院7位专家教授为武隆少数民族文化顾问,每年邀请他们到少数民族乡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把脉问诊民族发展、乡村振兴。以区知联会为纽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统战部门对接,构建“统战搭台、校地合作”引智聚才平台,与西南政法大学、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等6所高校、科研院签订合作备忘录。重庆工商大学在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在石桥苗族土家族乡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
贯彻一个理念,提升基层党建,助力组织振兴。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抓好基层阵地建设,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落实资格联审机制,严格审查,突出政治引领。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少数民族乡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少数民族乡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群众和事会”“环境治理会”,探索“一章一约三会”乡村自治新模式,积极补短板、强弱项,有力推进了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白石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西山村肖代花家庭获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