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战要闻 统战文化 多党合作 民族宗教 港澳台海外 党外干部 非公经济 党外知识分子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侨务工作 机关党建 区县动态
您的位置:重庆统一战线 区县动态 经验交流

石柱县立足“以球连心”融合发展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12月3日,石柱县三河小学女足队成功卫冕追风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近年来,石柱县把务实推进“校园足球”融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工作来抓,使“小足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平台”。

一、坚持把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作为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切入点。一是构建扩优提质保障体系。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促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和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氛围保障机制。二是打造优势互补联盟模式。打造南宾小学、师范附小、第四小学三大“融合型”足球特色教育集团,组建13对覆盖县域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依托152间“专递课堂”,进一步畅通城乡交流渠道,构建“师资同盘、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优势互补联盟管理机制。三是迭代升级协同联动机制。推动“部门、乡镇、学校”多方协同迭代升级,建立由县体育运动中心、县教委牵头,各部门联合协同的县级校园足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校园足球发展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构建“以球为媒”高效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构筑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点。一是建立寄宿制管理制度。针对石柱地处武陵山区、三峡库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多的显著特点,针对性建立集文化知识、行为习惯、个性管理和常态训练的“三管一训”寄宿制管理模式,通过寄宿让他们留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参加训练,用足球运动切身感受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二是推行陪伴式养成教育。着力用校园足球解决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周轮换教师当好“寄宿家长”,与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足球教练组成寄宿学生管理团队。既当好学生的老师,也当好孩子的“临时家长”,用教育构筑共同心理认同,促进各族青少年更好成长。三是开展全覆盖课后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针对性开设“1+N”留守儿童走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运动水平和组织能力,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品质、文化认同及集体荣誉感,着力架设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的“学习圈”。将课后延时服务打造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植“爱我中华”种子的重要抓手。

三、坚持把普及推广活动作为引导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点。一是构建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课堂内,开展足球知识、基础技能普及教学,每周固定开设一节足球课,制定《校园足球实施课程》及考核标准,编撰使用《快乐足球》等4部校本教材。课堂外,开展大课间体育、足球嘉年华等课外活动,每年举办“足球文化节”。目前,全县中小学足球课开课率达80%,足球普及率达90%,累计培育足球等体育特长生783人。二是推行学科互通“融合式”教学方式。探索开发互通互融的学科教学方式,开展足球精神和文化主题班会,举办足球知识竞赛、足球主题征文比赛,组织学生观看足球联赛,构建以球辅德、以球启智、以球育美、以球促劳四大应用场景,把足球教学与德育、智、美育、劳育一网对接,在开展足球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落实家校社“全方位”育人理念。整合团县委、县妇联、县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力量,争取县内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深度开展校园足球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合作。通过招募助教员、裁判员等家长志愿者和开展家长、教师友谊赛等方式,构建家校联合参与机制,齐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以共同参与足球运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议使用1366*768及以上分辨率访问 渝ICP备12000586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1994号